他們都是志愿軍的骨肉后代,父輩們常年在前線打豺狼,軍娃們都生活在大后方,屬于新中國誕生后第一代“留守兒童“,與戰火硝煙中的將士官兵們有著割舍不掉的血脈親情……
申衛平,新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之一,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被譽為“萬歲軍”38軍的后代 。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前夕,她在“美篇”上發表了《志愿軍軍娃們是新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紀念38軍入朝參戰70周年》的作品,圖文并茂的介紹了志愿軍軍娃們的成長經歷,表達了“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的豪情壯志。
本網站金牌作者退役武官張林初老師第一時間看到這部美篇,立即報告了銀河悅讀中文網版務部長王希萍,在沈延濱、張明金、平分秋色、陳輝等老師的熱情相助下,輾轉幾日,終于找到了申衛平本人。
當他得知本網站正在開展抗美援朝歷史老照片征集活動,欣然將收藏幾十年的圖片提供給本網站,才有了這一期展現志愿軍軍娃風采圖片展的問世。
感謝當年的志愿軍軍娃申衛平精心收集并提供了這些珍貴的老照片和歷史資料,展現了新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志愿軍軍娃們的風采,更讓我們看到江山代有才人出,革命自有后來人!
如今的志愿軍軍娃們依然牢記父輩的囑托,踏著父輩的足跡,為傳承抗美援朝精神和志愿軍精神不懈奮斗。
他們也是我們的榜樣。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這是志愿軍后代的軍娃們畢生的夙愿……
七十年前,祖國解放的硝煙剛剛散盡,友鄰朝鮮國土上又燃起了戰火,我們的父輩們重披戰袍扛起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
接到了“出征令”,父輩們的隊伍行進在鴨綠江鐵橋上……
留守兒童是指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兒童,各個留守處的營區里生活著這樣一群孩子們。他們都是新中國誕生前后出生的,有的是襁褓嬰兒,有的還在咿呀學語、步履蹣跚,屬于學齡前兒童,還有的已經到了上學年紀……
他們都是志愿軍的骨肉后代, 從小就知道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濃烈的英雄情結將伴隨他們的一生。
一代戰將王近山時任志愿軍3兵團代司令員,出發前,他再次抱起來兒子王巖……
左上圖:烈士吳國璋前往朝鮮戰場前,在遼陽39軍留守處與東東和北北合影。右上圖:長大后的吳北北
左上圖:吳勝建和爸爸在朝鮮 右上圖:軍娃吳勝建長大后
陳東豫和爸爸在朝鮮 右上圖:軍娃陳東豫成為人民教師利用各種機會為青少年講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張冰華跟隨爸爸張仲,媽媽任俊在朝鮮 右上圖: 軍娃張冰華從部隊轉業到撫順市公安局,成為一名出色的公安干警
左圖:志愿軍38軍政治部吳岱主任一家人(照片中嬰兒吳志民)在朝鮮西海岸溫馨小聚。右圖:軍娃長大后。
時任志愿軍38軍113師師長江潮和妻子組織科科長舒星一同去了朝鮮前線,休戰期間,見到了剛滿四歲的女兒江立群。右上圖:長大后的立群。
父親申子文時任志后軍械部代部長,赴職前抱著我(申衛平),全家合影。右上圖:軍娃申衛平(本文照片提供者)。
接到集結命令,軍情萬分火急,志愿軍39軍117師政治部主任吳書匆匆與妻子何賦婷、兩個孩子(左側吳蕓生,右側吳曉紅)告別,留下來這張珍貴照片,幾個月后,他就犧牲了……
當年志愿軍總部領導們注意到了這些留守孩子們學習和生活,志后張明遠副部長給總干部部賴傳珠部長專門寫信,反映這個問題,圖為志后洪學智部長(右側)與張明遠副部長(左側)……
賴部長代表總部回文答復,“志愿軍子女入學問題由東北軍區辦子弟學校解決,托兒所由各單位自己辦,費用造預算送總干部部批準……”
于是,志愿軍各個部隊留守部門分別建立了許多幼兒園,這張照片是位于沈陽太清宮附近的志愿軍后勤留守處幼兒園,大班小朋友們在滑梯前合影,第一排蹲位右一是本文作者(申衛平)……
遼南小屯志愿軍40軍“留守兒童”們早早穿上了厚厚的冬衣,萌萌可愛……
這是生活在安東志愿軍空軍大東溝機場保育院的孩子們,看得出來,這個留守幼兒園條件有些簡陋……
鐵嶺志愿軍38軍留守處幼兒園的三位小朋友(左起:劉會民、王衛祖和王東滿)著裝兒童飛行服,看到了美國飛機的狂轟濫炸,他們勵志長大了要當戰斗機飛行員……
遼陽志愿軍39軍留守處幼兒園孩子們搬板凳排隊,穿上夏衫短褲做游戲……
那個年代里迅速建立起來許多接收志愿軍“留守兒童”和犧牲在朝鮮烈士遺孤的學校,圖為當年建立最早、最大的東北軍區第一小學校,也就是后來的沈陽八一學校……
這所學校里,老師們也都是穿戎裝的軍人……
留守兒童們在教室里安靜地學習、讀書……
在學校大食堂里,同學們一同吃飯……
孩子們課余閑暇做游戲、開心地玩耍…… 男孩子們在地上畫格,專心下棋……
他們休息的地方是大寢室,睡床排列緊密,被褥整潔干凈……
前方旌旗獵獵,炮聲隆隆,父輩勇士們沖鋒陷陣,英勇殺敵……
留守后方的軍娃們也在茁壯成長。今天,他們戴上了紅領巾,它是紅旗的一角,是戰火中的父輩們用熱血染紅……
沈陽北陵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里,微風習習、草木森森、豐碑排排、墓塋座座……這里安息著數以百計犧牲在朝鮮戰場志愿軍烈士……
這是烈士犧牲后,志愿軍總部頒發的烈士犧牲證明書……
沈陽市軍民們為每位壯烈歸來的志愿軍烈士英雄們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會……
這是安葬在沈陽北陵“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部分留守同學父親們的陵墓,他們生前都是志愿軍軍、師、團領導……
按時間排序,這些留守兒童們犧牲的父親分別是:薛劍強,時任志愿軍39軍116師參謀長,1951年1月3日犧牲臨江前沿指揮所,享年30歲;吳書,時任志愿軍39軍117師政治部主任,1951年2月10日犧牲于敵機轟炸,享年35歲;邱世清,時任志愿軍39軍后勤部副政委,1951年3月10日在邵陽江畔觸雷犧牲,享年37歲;吳國璋時任志愿軍39軍副軍長,1951年10月6日.犧牲在平壤以西成川郡,享年32歲;馬順天,時任志愿軍40軍120師359團政委,1950年11月4日犧牲在云山郡,享年30歲;羅春生,時任志愿軍40軍118師師長,1952年5月15日犧牲在連川里,享年36歲;蔡正國,時任志愿軍50軍副軍長,1953年4月12日犧牲在軍部青龍里,享年44歲。
另有薛劍強和吳書叔叔的遺體送回了原籍家鄉,魂歸故里……
留守兒童中吳東東(吳曉靜)、吳北北和吳西西的父親吳國璋,時任志愿軍39軍副軍長,犧牲于一次從志愿軍總部開會后返回部隊途中,敵機投下炸彈彈片擊中了他的胸肋和心臟……
部隊戰友和部下們送回了吳國璋副軍長的棺槨,他們手捧素花,淚迎楊玉琦阿姨和東東、北北……
從八一學校李雅香阿姨那里發現了當年烈士子女撫恤金領取證,上面記載下西西每月領取撫恤金記錄,是祖國養育了這些失去父親的留守后代們……
在后來的和平年代里,東東、北北和西西童年過得也很開心,這是他們與母親一起在夏日陽光下嘻戲玩耍……
年年清明時分,長大了的姐弟三人與母親一道祭奠親人……
另一位留守兒童的父親蔡正國,時任志愿軍50軍副軍長,在一次召開作戰會議中,遭遇敵機轟炸犧牲……
照片上的留守兒童叫蔡四東,蔡正國烈士的長子,未成年就死于一次意外事故……
這是蔡正國叔叔、張波阿姨與孩子蔡四東的合影。這時,張波阿姨已經懷上次子小東幾個月了,在其出生四十八天后,父親就犧牲了。蔡小東改名董耀東,隨繼父親董鳳奎(志愿軍某醫院政委)一起生活……
幼年的蔡小東并不知道這一切,參軍入伍后的一天,父親老戰友們(鄧岳將軍,時任旅大警備區司令員,左圖;趙國泰將軍,時任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右圖)把他接到了家里,告知了他真正身世,“小東,你不姓董,姓蔡,你父親的名字叫蔡正國,是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我軍最高指揮員……”
得知真相后,小東專程來到沈陽北陵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父親的墓碑前久久駐留……
事后,小東寫下那篇著名回憶文章“閱讀父親”,他說,“蔡正國烈士英名早已聞曉,但沒有想到,自己也會走進與這個名字有關的故事中……”
1990年10月22日,蔡小東隨志愿軍烈屬代表團訪問朝鮮,這張照片是他和劉松林(岸英妻子)在平安南道檜倉郡毛岸英墓碑前合影……
父親出征身先死,常使孩兒淚滿襟,“榮譽與悲痛同在”,退休后的小東時常獨自走到鴨綠江邊父親銅像前用手輕撫、凝神注目……
黨和國家沒有忘記這些孩子們,1957年秋季,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蔡暢媽媽看望他們來了……
1959年6月16日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元帥和譚政大將接見了沈陽八一學校師生……
時光匆匆,歲月荏苒,轉眼間,留守兒童們都長大成人了,有的當上了將軍,有的成為企業家,有的屬于專家學者……,但多數后代平凡的人生旅程中都會有一段當兵服役歷史,因為他們曾經是“志愿軍軍娃”……
同時,這一光榮群體中,也涌出來兩位英雄烈士,第一位趙建軍,1967年1月19日犧牲在抗美援越戰場上……
第二位是全軍著名的蘇寧烈士,1991年4月29日,為了保護戰友英勇獻身……
當年的軍娃們全部穿上軍裝 走父輩的路,傳承父輩的光榮傳統。
如今,志愿軍留守兒童們也都成了古稀老人,他們再一次穿上軍裝來到烈士陵園,向志愿軍父輩們敬軍禮……
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前夕,他們集體來到父輩當年“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丹東市,在紀念碑下重溫父輩當年的征戰歷程,并許下鏗鏘誓言,“志愿軍后代重溫父輩光榮,再踏英雄足跡丹東行”。
(合計67張照片)
照片提供:申衛平等軍娃們
編輯、美工:王希萍
銀河悅讀版務部
1樓 文友:小泥兒 2020-09-03 06:37:54
這組照片太珍貴了,知道希萍部長為整理這組照片夜以繼日,結果剛剛編輯修改好又因電腦問題,全部丟失。但是她懷著對志愿軍英雄的崇敬,又一幅幅重新來過,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被志愿軍感動的同時,也被希萍部長感動!
我是流著眼淚看完這組照片。抗美援朝戰爭,拆散了多少幸福的家庭。看看我們的先輩,他們和妻子孩兒拍完最后一張照片就奔赴了朝鮮戰場,最后犧牲在保衛祖國的戰斗之中。留下了這些沒有父親的孩子。
他們都是志愿軍的骨肉后代,父輩們常年在前線打豺狼,軍娃們都生活在大后方,屬于新中國誕生后第一代“留守兒童“,與硝煙戰火中的將士官兵們有著割舍不掉的血緣親情……但是在祖國母親,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培養之下,這些志愿軍的后代成長起來了,他們個個都是好樣的,擔當國家使命,像父輩們一樣成為國家棟梁!向志愿軍英雄致敬!也向志愿軍的后代們致敬!
回復
0樓 文友:柴英 2020-09-03 11:23:36
這是一組何等震撼的圖片啊,讓人心靈震撼。這些志愿軍的軍娃們,從小就和父母一起,為祖國作出了犧牲,為了國家安寧,為了人民的和平,幸福,他們首先犧牲了自己和親人的幸福。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視孩子比自己的生命還重。但是,為了祖國千千萬萬的孩子能過上幸福安寧和平的生活,他們依然舍棄自己的骨肉,沖向殘酷的抗美援朝戰場,有多少人,此時一別竟成永別,有的是父母英勇犧牲,有的是孩子不幸夭折,這是天底下最大最深的悲痛啊,然而,他們——我們志愿軍和他們的孩子們從小就承受了,承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不幸。那些軍娃們本該是依偎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享受起碼的幸福,然而,只因為他們是志愿軍的后代,他們的童年失去了母愛父愛,親情和快樂。這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所做出的另一種犧牲,另一種奉獻。看每一張照片,心都顫抖一下,我們都是有孩子的父母,設身處地都不敢想。沒有父輩的犧牲,就沒有今天人民的和平幸福,他們是做高尚的功臣。
我知道,做這個帖子的作者王希萍部長,她要承受多大的心靈撞擊才能做出這么深情的作品啊,這個帖子是她用淚水浸泡過的。她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大量的精力,拿出自己最高的技術水準,做成了這樣一部感人肺腑的帖子,這是她對志愿軍最大的敬意和最好的禮物。真心感謝希萍,讓我了解這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和一群特殊的群體。
回復
0樓 文友:房桂梅 2020-09-03 14:15:46
看到這組心情特別沉悶,我們的烈士后一代為了保家為國支援抗美援朝,他們舍身放棄自己的親骨肉。有的犧牲在朝鮮戰場上。在品讀和觀看中流了很多淚水。這些新中國第一批“留守兒童”你們永遠都是祖國的自豪,你們是英雄的后代。你們是沿著父輩的足跡走到今天的。為你們驕傲,祖國人民為你自豪。向你們的父輩致敬!英烈永存!
這組照片是王希萍部長在酷暑難擋的前提下再次編輯到一起編發出來的,我當時為她的辛苦既著急又心疼她,同時還素手無策。今天看到這組照片倍感親切,同時又心酸。為部長點贊!表示由衷的致意!
回復
0樓 文友:獨上月樓 2020-09-03 18:11:33
一張張照片從眼前滑過,一句句解說令人淚目。這就是我們的志愿軍將士,為了國家的安危、世界的和平,他們毅然決然離開妻兒奔赴戰場。正如柴英總編所言,“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為了祖國千千萬萬的孩子能過上幸福安寧和平的生活,他們依然舍棄自己的骨肉,沖向殘酷的抗美援朝戰場,有多少人,此時一別竟成永別......”
鄧華上將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時,對馬上就要分娩的妻子只留下一句話:“瓦罐難免井上碎,將軍難免陣上亡”。我們的志愿軍將士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戰場的。曾國藩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民族的脊梁,最可愛的人,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作出的犧牲。
今天我們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緬懷為國捐軀的英雄和烈士,就是要繼承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中國夢發憤圖強。
“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
由衷的向申衛平等軍娃們致敬!
回復
0樓 文友:時光無心 2020-09-03 20:26:01
”父親出征身先死,常使孩兒淚滿襟。”
這一組照片和解說讓人淚奔、更讓人震撼,他們都是志愿軍的骨肉后代,父輩們常年在前線打豺狼,他們也成了新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
真的要感謝王希萍部長把這么多珍貴的照片精心制作展示出來,這真的是珍貴的歷史文獻,讓我們對烈士及他們的后代又有了新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
向革命烈士致敬!向英雄的后代致敬!
回復
0樓 文友:張林初 2020-09-04 11:04:10
“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的標題,深深地吸引著我,我迫不及待地將美篇從頭看到了尾。美篇用獨特的視角和難得的照片反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側面,讓我感到震撼。如能將此美篇的照片制作成一期抗美援朝圖片展,那將給咱們《銀河悅讀中文網》正在進行的《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征文活動增光添彩。我便第一時間將此美篇報轉發給了希萍部長,讓她設法找到作者。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方聯系,終于找到了作者申衛平。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照片,讓我們真切地看到,為了祖國的安危,為了世界的和平,父輩們在前線打豺狼,軍娃們生活在大后方,親人們骨肉相離的真實寫照。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民族的脊梁,最可愛的人,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作出的犧牲。
感謝申衛平為我們提供了如此寶貴的照片,向申衛平等軍娃們致敬!
希萍部長多才多藝,然而要制作一期圖片展要花費多少時間、精力和情感,只有經歷的人才知道。真心感謝希萍,讓我道一聲,你辛苦啦!老兵向你致敬!
回復
0樓 文友:鐵血胡楊 2020-09-04 18:36:47
當年父母出國作戰打豺狼,孩子們在大后方和親人們一起守望著我們的家。他們和他們的父母一樣,都是共和國的英雄。
回復
0樓 文友:王忠田 2020-09-04 20:44:18
從這篇文字和大量照片中,我了解了志愿軍后代的成長經歷和軍娃風采。令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這些軍娃們都繼承了父輩的光榮傳統,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有的當上了將軍,有的成了企業家,有的做了專家學者,還有的在援越抗美的戰斗中和為保護戰友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軍娃”們都是好樣的!向這些老“軍娃”們致敬!感謝申衛平精心收集并提供了這些珍貴的老照片和歷史資料,讓我受益匪淺!
回復
0樓 文友:王希萍 2020-09-04 21:46:04
謝謝大家的夸贊、喜歡和支持!特別要感謝張林初老師等人的幫助,感謝這期展廳照片的提供者申衛平的全力配合和支持!
辦展廳多次,但做這期志愿軍軍娃照片的展廳,的確讓我震撼格外感動,每一個軍娃后面都有一個故事,從這些留守兒童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志愿軍父母拋家“棄”子,舍生忘死奔赴戰場的無私無畏精神:擎旗自有后來人,軍娃們從小受到了父輩們的言傳身教,在特殊環境里經受了鍛煉,英雄輩出,志愿軍精神代代相傳。
我們和軍娃們基本上都是同齡人,積極開展這次征文和紀念活動就是要和這些軍娃們一起將志愿軍精神加以傳承、傳播、傳頌。
回復
0樓 文友:后來 2020-09-06 22:03:39
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太令人感動和難過了。為那些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他們的家屬承受了很大得痛苦。不過看到這些孩子們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健康成長,也是令人欣慰的事。
回復